八亩坡的传说

  企业文化     |      2020-04-25 08:49:00
    相传大禹治水时,在华北平原处掘了一锨土,留下了一片大洼,这片传说中的大洼,就是如今的国家AAAA级景区——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的中心,有这样一片“传说之地”,它跨过数千年的历史,从三国风云、唐宋盛世中走来,并在新中国建立后焕发出新的光辉,它就是——“八亩坡”。
    上古之说
    三皇五帝到如今,禹王治水为人民;
    冀中田野出平湖,历经沧桑日月新。
    传说上古时代,大禹治水时,在华北平原处掘了一锨土,留下了一片大洼。这就是衡水湖的前身,俗称千顷洼的天然洼地。这片传说中的大洼,地处现今河北省衡水市滨湖新区,也称千顷洼、博广池、冀州海等。
    殊不知,古代的锨是“U”形的。正是因为这个形状,在“衡水湖”神秘的光环之下,留下了另一个名字——“八亩坡”。
    原来禹王挖了一锨土所形成的衡水湖并不是一个圆,而且一个U形,后经岁月磨蚀,才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圆。但湖中心还残存着几个小岛,这便是“八亩坡”的前身。
     “八亩坡”得名
    冀州历史悠久,大禹治水后,重新划分九州,冀为"九州之首"。三国时期,“四世三公”的袁绍(生年不详-202年6月28日),雄踞冀州长达17年,在冀州一带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据史料记载,一到炎热的夏季,袁绍经常到冀州城西的衡水湖一带避暑。
    建安三年夏(公元199年),绍与友饮宴舟中,酒正酣处,绍指湖心有岛,遂往。只见岛上风光——“槐序未央,花舞盈香;波收夏暑,荷带秋光”,叹之曰:“千里平野,有湖足异,不期竟有如此仙境”。于是将岛上72户人家迁移至别处,整理耕地,栽培花木,并建造了“避暑堂”,经常与朋友在此对饮。岛上风光,渔耕生活让袁绍这位在整个三国史上威名赫赫的豪杰不禁生出了田园心境,为此,他亲自为小岛取名“八亩坡”,并亲书“八亩坡”三个大字,刻匾悬挂。
     “八亩坡”与“养正堂”
    北宋熙宁年间,冀州知州鲁有开在袁绍八亩坡“避暑堂”旧址建造了八亩坡“养正堂”。鲁有开是一个有作为的清官,被誉为有“古吏之风”,八亩坡“养正堂”有做官要养浩然之气的意思,他的老朋友苏轼的弟子黄庭坚还为此写了篇《冀州养正堂记》。
宋人鲁有开有这样一首诗:马蹄清晓破蓝田,一出红尘骨已仙。任锁九重山下路,终寻五处洞中天。可见,古人对于“衡水湖”“八亩坡”这样清幽雅境的找寻从未终止过。
    “冀衡农场”
    风烟褪尽波涛逊,八亩坡迹何处寻。历史上的衡水湖经历了从古黄河、漳河故道到湖泊、耕田、农场的轮回变迁,我们这里讲到的“农场”指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机械化农场——“冀衡农场 ”。
冀衡农场开垦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第一任场长是参加过开国庆典的张省三;第二任场长是冀州南宫的老红军中共七大的候补委员杨寿堂;总设计师是联合国救济总署首席负责人、中美友好协会副主席——美国人韩丁,他引进了当时美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并培训出了新中国第一批拖拉机手,他曾多次得到周总理的接见,周总理称他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而全国的第一个农化服务中心也是诞生在衡水湖畔。
20世纪90年代,冀衡农场并入原衡水地区化肥厂,也就是后来的河北冀衡集团,冀衡集团的“冀衡”二字即是来源于此。冀衡农场的并入,也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服务理念植入了冀衡人的基因之中。伴随着时代变迁和衡水湖的开发,原冀衡农场旧址已静静的沉睡在衡水湖的水波之下。昔日的古迹难能寻见,但据老人们传说,衡水湖上梅花岛的位置就是曾经的八亩坡旧址。沧海桑田的变迁之中究竟演绎着多少故事,这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不停的去考证。

    文化传承
    在衡水这方人杰地灵的热土上,不但有许多关于“大禹”、“袁绍”等的各种故事传说,更有大儒董仲舒、“关西孔子”孔颖达等数不尽的风流人物,他们虽然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而今的衡水湖却在历经千年的沧海桑田后——碧波万顷、风光俊美,愈发显得灵动和飘逸。
2020年,河北冀衡集团推出“八亩坡“系列新型复合肥料,深度发掘并传播“八亩坡”文化,助推民族复兴与农业发展,“八亩坡”背后的故事更勾起了人们对衡水湖千年变迁的无限向往。“八亩坡”不只是品牌,她更是一种沉淀千年的地域文化,她已化身粒粒珍珠撒遍中华大地,让品牌背后的故事和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